社情民意
2022年第1期
安庆市政协调研室 2022年2月15日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陈玲丽反映,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市现有黄梅戏、桐城歌、孔雀东南飞传说、桑皮纸制作技艺、岳西高腔、望江挑花、文南词和痘姆陶器烧制技艺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裁襟励子等29个省级非遗项目;春富贵等64个市级非遗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我市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部分资料遗失、宣传推介和营销不够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编制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规划。从人才、资金、政策、待遇、生产经营、宣传营销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建设非遗数据库。完善以材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及时将实物样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乐谱舞谱等资料归档保存, 建立健全非遗档案数据库。
三、加大非遗的宣传推介力度。既要在非遗产生和传承地组织开展相关推介活动,也应主动走出去,到大中城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组织大型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非遗知名度。
四、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非遗传承人才梯次培养机制,完善传统“家承”、行业“师承”、现代“学承”等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探索建立个性化的非遗人才扶持计划,为各类非遗传承人参与重点课题、学术交流、学习深造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探索建立非遗传承人办公室、名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个人工作室、“师带徒”平台等,试行学徒补贴机制,开展非遗传承师徒结对等活动。
五、加大非遗传习的培训力度。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有计划地组织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开展非遗授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各传承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面,提升社会对非遗的熟知度。
六、加强非遗的开发利用。围绕实现非遗传统工艺、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找到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助推乡村振兴。如宿松县利用省级非遗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宿松香芽》走上了“非遗+产业”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