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怀宁县小市镇政协工作联络组创新运用“五心工作法”,与“乡村夜话”深度融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让“夜话”成为倾听民意、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民心平台”,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热心听民意,夜话开在“家门口”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跟干部唠,还能一起商量事儿,真方便!”这是小市镇村民对“乡村夜话”的真切感受。为将“便民”理念落到实处,小市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结合群众作息规律,避开农忙与白天务工时段,把“夜话”安排在傍晚;会前由政协委员与村(社区)干部共同摸排选址,优先选择自然村庄中心的文化广场、网格长家等场所,让村民“不跑远路、不绕弯路”就能参与。
夜话聚焦村庄清洁行动、山林场流转、基础设施改造等重点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畅通民意“直通车”,凝聚共建共享共识,推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投身基层治理。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召开“乡村夜话”25 场,化解各类苗头性问题和矛盾纠纷6件。
公心辨是非,情理化解“邻里结”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有话好好说,咱们得讲政策,按事实来!”在良湖村枫树组“乡村夜话”现场,政协委员的一句话,让因山林场归属起纠纷的双方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氛围。此前,村民王某某与邻居因山林场归属各执一词,矛盾持续发酵。
夜话中,委员们先让双方充分表达诉求,再邀请熟悉情况的老党员、村民代表补充发言,结合山林场确权档案与实地走访情况,秉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原则,逐一梳理争议焦点、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在众人见证下,双方当场达成一致、握手言和,一场持续多日的邻里矛盾顺利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矛盾不上交”。
诚心解心结,真情温暖“家里事”
婚姻家庭矛盾关乎隐私,处理不当易激化矛盾。在受泉村一场“乡村夜话”中,政协委员们遇到派出所移交的婚姻家庭纠纷 —— 当事人李某某因家庭琐事与家人激烈冲突,情绪激动。考虑到问题特殊性,夜话结束后,委员们特意将李某某请到一旁,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其委屈,用“家和万事兴”的朴素道理开导,还结合身边相似案例分析矛盾根源与解决办法。
“你们这么为我着想,我也不能钻牛角尖了。” 李某某被委员们的真诚打动,当场承诺会主动与家人沟通,以平和心态处理家庭关系,避免再次发生激烈冲突。如今,其家庭氛围已逐渐回归和睦。
信心借古韵,礼让促成“双和解”
面对情感与经济交织的复杂纠纷,信心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良湖村曾发生一起此类纠纷,当事人双方情绪对立,多次沟通无果。镇村干部并未气馁,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长主动参与“乡村夜话”,结合双方均熟悉“六尺巷”故事的特点,讲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引导双方放下执念、换位思考,从“争对错”转向“寻共识”。
针对经济纠纷部分,联络组组长协助梳理账目、提出合理方案,最终促使双方既化解情感隔阂,又解决经济争议,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活力。
耐心破难题,细致啃下“硬骨头”
“电改线路离房子太近,万一有危险怎么办?”禅师村村民的担忧,曾让当地电网改造工程陷入停滞。为破解这一问题,镇村干部与政协委员一道,将“乡村夜话”开到村民家门口:一边耐心倾听群众对安全距离的诉求,一边联系施工方了解线路设计规范;随后组织施工方与村民代表赴现场,对照设计图纸逐点测量、逐处讲解,用数据打消顾虑。
同时结合工程实际,与双方反复沟通协调,最终确定线路与房屋保持 5 米安全距离的优化方案 —— 既满足电网改造技术要求,又保障村民居住安全,成功将“硬骨头”转化为赢得民心的“暖心工程”。
下一步,小市镇将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挖“六尺巷”文化中“礼让、和谐、公正”的内涵,深化“五心工作法”与“乡村夜话”融合,将夜话延伸到政策宣传、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更多领域,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见成效,不断谱写乡村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撰稿/谢君/刘心贵 审核/宣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