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炎贵 储北平
胡之璧,1934年11月生,安庆潜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千余人的两院院士名单上安庆籍就占4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是潜山老乡,2012年仲夏,我们有缘相见了。
7月2日胡之璧及丈夫周亦昌教授在参加了“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后,行色匆匆赶来潜山。
胡院士衣着素雅,身材姣好,脸色红润,谈笑自若,很难想象她已是78岁高龄,感觉到她那“不喜张扬、朴素为人做事”的魅力。
我们与胡院士一行上“农家乐”,吃土菜,拉家常。
胡院士深情地说:“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到潜山,我母亲是潜山人。”接下去的交谈,竟然使我们开始诧异起来,原来胡院士父亲并非潜山人,那么她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履历表上一直坚持填上“潜山人”的字样呢?是单纯的女性反传统思维还是别有渊源?
胡院士出生于南京,父亲胡光祖是金融业主,家境较好。1937年日本人轰炸南京,使得胡家所有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七口之家的生计问题使得父亲心急如焚,一下子瘫痪失智成了残废人,母亲程翠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凭着自己的素质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课余当家教,教钢琴,晚上回家还得打理安排五个子女的生活,照顾卧床的丈夫。胡院士动情地说:“我母亲最了不起,艰苦困境中她是全家的‘顶梁柱’,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养家糊口,而且坚持让我们五个子女先后都上学读书,母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再有钱的人也有可能变成穷光蛋,世界上只有学问才是永恒的财富’”!
一个来自潜山的女子就这样以东方的方式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
因为母亲的缘故,胡院士对外祖母深怀敬意。自己的母亲完全得益于外祖母的卓识远见。据说当年外祖父从潜山外出经商,举家迁至扬州,外婆只有一个独生女,过继的儿子又不务实,在那个时代,家产传男不传女,为了给自己女儿一个最好的陪嫁,即知识陪嫁,外婆把五岁的程翠英送进了扬州信成女子学校。
胡院士介绍说:“我母亲第一天上学,看见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教师,心里很害怕,回家后说什么也不愿再上学,外婆急了,想了想说‘你把交的七块光洋学费要回来,就可以不去上学’。要知道那时七块大洋价值非同小可!母亲第二天只好又去了,竟然慢慢地就适应了!幸亏外婆有心机,让我母亲不仅读完了高中,还专修了钢琴,成为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优等生。”
至此,我才明白为什么胡院士对潜山、对天柱山那么一往情深!潜山外婆以及她培养的母亲,在胡院士的心目中就像天柱山一柱擎天那样,托起了她全家包括自己童年与少年的求学梦想,从而才使得她具备了今生成就的基础。
饭后胡院士信步登上了天柱山,在青龙潭边,在通天谷上,在西关群峰下先后留影纪念。返沪后她在电话里告诉我:
“回家的感觉真好!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次登上天柱山,真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心灵美!我以后会常回家看看!”
胡院士还表示: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安庆潜山一方,天柱山中药资源都很丰富,以后有机会我会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心意!
回乡一日,院士情笃,母性山水,生生不息!胡院士与外婆、母亲这一脉相承的三位女性向安庆走来,成为天柱山厚重山品与人品的新写照!
胡之璧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许多野生中药材受生长周期所限,供不应求;大量的无序采挖,又会影响生态环境。由胡之璧领衔完成的“黄芪活性产物代谢调控的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首次将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应用于传统中药,在改良中药材品质、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黄芪,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以黄芪主要成分为原料的新药开发成为热点。黄芪主要生长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其野生资源受到极大威胁。它又是一种重要固沙植物,如无序采挖,可能成为沙尘暴肆虐的原因之一。其实,不仅是黄芪,许多野生中药资源在可持续利用方面都陷于这样的“困境”。人工栽培是“解困”的一条途径,但药用植物需3-5年生长时间,难以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且引种栽培代数越多,中药材质量退化就越厉害。
胡之璧带领的科研团队,探索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代谢调控研究。他们选用黄芪作为模式药材,因为大部分中药像黄芪一样,以根入药。在黄芪身上找到“突破口”,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其它根类药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示范作用。技术难点之一,是定向生产中药材中的“宝贝”——目标活性产物。科研人员在黄芪无数个基因中,找到调节其活性成分的两个基因,克隆后构建到载体上,然后由载体把两个基因导入黄芪培养物上,生成黄芪毛状根。他们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创建了黄芪代谢相关内源基因的扩增技术,调控黄芪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大幅度提高了黄芪中有效成分。
她带领科研人员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引入黄芪毛状根,使这种生物在低氧条件下也能“茁壮”生长,不影响其活性成分的代谢水平。该技术属国际首创,创建了黄芪毛状根大规模培养体系,为其工业化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示范。该科研项目建立的药材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表达、毛状根规模培养等技术方法具有普适性,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也为提高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水平作出了显著贡献。
针对中药基原复杂、成分复杂,单一指标难以全面控制质量的问题,胡之璧带领其科研团队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综合评价技术创新及其应用”项目,该项目以国家中药标准提升为目标,将多元现代分析技术有机整合,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价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制定的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新的质量标准、新的分析技术方法、新的化学对照品在中药的国家及地方、企业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应用。
该项目整合形态、显微、化学分析和DNA标记等多元现代分析技术,建立石斛等31种多基源、易混淆药材专属性鉴别标准;将特征指纹图谱分析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以降脂药物红曲为代表,通过深入的方法学研究和适用性评价,成功建立了用1种对照品同步测定12种相关成分含量的方法,为中药复杂体系中多组份定量方法建立提供了范例;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阐明了车前子、板蓝根等29种药材与功效相吻合或相关的特征性指标成分,经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和交叉验证,研究、制订了这些中药的国家、地方标准,填补了《中国药典》相关品种质量标准的空白。该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一篇: 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