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政协
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建言献策

关于推动加快宜城板块制造业调转促工作的建议案

信息来源:安庆政协    发布日期:2016-06-27    被阅览数:4279

                                关于推动加快宜城板块制造业调转促工作的建议案

近日,市政协选择宜城板块制造业作为调研方向,就“推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召开资政会协商讨论。会议认为,“十二五”以来,我市主动应对形势变化,以清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制造业调转促,以宜城板块为龙头的全市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会议同时感到,宜城板块制造业还存在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内在质量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产业重点,加强发展研判,进一步明晰宜城板块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向

1、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按照“突破上游、挺进中游、做大下游”的思路,做大做强做优现有产业基础,尽快投产并扩大江汽等整车企业生产规模,突破新能源汽车电力驱动系统、电源系统和辅助系统等关键性零部件产业技术,迅速壮大赛富环新电池包及有关核心零部件产业,引进、培育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生产企业,加快市内建设进度,抢占拓展市外市场,实现并保持我市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长期持续增长。

2、石油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在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安庆独具的产业基础优势、技术优势,稳定优化现有炼油产能,重点发展以烯烃、芳烃和甲醇等为原料的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等化工新材料,延伸完善丙烯、乙烯深加工、氰化物深加工、液化气深加工等产业链,跳跃式或倒序式发展,逐渐补齐短板,最终形成沿着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复合新材料、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多领域发展。

3、纺织服装产业。依托棉花资源和棉纺产业基础以及华茂的先进技术,完善“服装—面料—纱线—绿色纤维”产业链,坐实打牢以优质棉纱、棉质梭织针织面料为主的精品棉纺基地和以品牌服装加工为主的新兴服装基地,形成集纱、布、服装、时装、羽绒、巾被等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推进与县域经济体内纺织服装产业联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响安庆纺织服装产业中高端品牌。

4、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稳步提升活塞环、缸套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产能优势,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外传统汽车关键零部件市场。做大做强鸿庆富士康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大型自动化塑料注射机,大力发展自动化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设备、模具及配件、伺服控制器及软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挥船用柴油机、海工及船舶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产业优势,推进船用中速柴油机向陆路系列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推动医药卫生、塑料工程、化工机械、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升级发展,力争实现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成套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聚化。

5、食品加工产业。依托以旺旺集团为核心的大桥开发区中国(安庆)食品工业城,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规范化的要求,引导食品加工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整合市县食品原料资源,形成“种养—加工—配送”一体化全产业链,打造肉类加工、中华老字号、方便食品及含乳饮料产业集群和特色生态加工园区。提高食品工业的整体生产装技水平,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风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符合健康需要的新食品并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6、推进产业融合。发挥我市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强强合作,互相配套,推进化工新材料与纺织服装轻工、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与智能装备制造融合发展,利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专用设备制造推进各产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积极开拓高端特种纺织品、车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新领域。

7、拓展关联产业。结合我市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长期跟踪、关注研究、引进承接、培育布局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关的关联产业,如汽车轻量化新材料、3D打印配套新材料产业、民生制造健康产业等等,无中生有,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二、紧盯产业前沿,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8、按产业链要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国内外产业前沿和国家重点项目。密切跟踪研究产业链延伸关键项目的发展和转移动态,强化产业链节点项目招引,促进产业集约集群集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在原料供应、配件加工、整机组装、质量检测、营销网络等方面壮大延伸产业链。

9、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树立一盘棋思想,城区“两区三园”入驻企业要优先考虑其核心产业链,注重发挥协同配套效应。招商引资的企业,在全部兑现奖补后,落地应纳入全市产业统一布局。加强项目绩效评估,根据投入产出比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和项目布局调整的鼓励政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统筹推进市域内制造业优化集聚和融合发展。持续加强加快工业园区内水、电、路、气、宿舍、餐厅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优惠条件引导企业腾笼换鸟、退城进园。

10、分类扶持,绩优优先。龙头企业和成长性好的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叠加扶持,推进强强联合或组建产业联盟,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排出本地传统产业中高附加值、高回报率企业和项目重点扶持,帮助提质扩能,增强盈利能力;传统产业中一般中小微企业根据税收贡献情况分类扶持,着力培植税源经济,提高产业发展的税收贡献;对于亏损3年及以上,完全靠贷款输血、资不抵债、扭亏为盈无望的僵尸企业和资源消耗、环保要求无法整改完全达不到要求的,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等手段,按时逐步有序坚决淘汰。

11、贯彻“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根据“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推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资金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组成的推进两化融合专项基金,通过建设智慧车间、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试点示范,树立并发挥示范企业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质增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使企业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12、着力提高本地产业市场配套率和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出台有关政策,组织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财政直补、贴息等措施,鼓励企业优先选用本地产品配套,深入挖掘本地配套潜力,优先做好内循环,帮助本地企业寻找商机抱团发展。市级政府采购、公务消费、政府性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在同等情况下要优先选用本地制造产品,采取先购后补、直接购买服务等给予一定补助,提高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

13、强化资金支持服务制造业调转促力度。着力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转型升级项目专项基金落地难的问题。积极推动上市融资、债券融资、股权众筹、PPP项目融资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构建银企互信机制,促进金融生态好转。健全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评价考核机制,探索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放。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或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支持企业调转促。

14、“政企学研用”合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搭建“政企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发展主题与科技资源主体结合。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发行“科技创新券”。已建成的标准化厂房应优先用于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大学周边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开展以更新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为主导的技术改造,按实际技术设备购置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对运用本土企业制造产品及系统的,提高补助比例、标准。

15、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和产业链延伸需求创新人才战略。将招揽产业领军人才纳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实行“人才+项目”的引进培养模式,建立安庆籍外地专家人才库,定期联系走访引才引智。大力开发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专列指标解决来宜人才实际生活困难。加强企业家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注重培养代际交替企业家。建立激励机制,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围绕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我市与市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层次,动态调整市内职教专业设置,推动技师、教师“双进”交流,鼓励联办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6、规划引导,强化宣传。制定上下衔接、方向明晰、措施管用的安庆市制造业发展规划。落实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最大限度的优化审批流程。不断完善企业现场协调调度制度,定期与企业家互动交流,听取意见建议,推动工作落实。建立用好“容错”制度,充分调动干部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主流媒体开展政策解读,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争取多方面享受叠加政策扶持的红利。持续关注政策实施情况,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动态调整。

17、提升制造服务业水平。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申报国家、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项目,围绕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财税代理、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等制造服务业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18、充分发挥企业调转促主体的能动作用。突出精准帮扶,帮助企业认清形势和产业发展方向,强化危机意识和“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实业、做强制造主业。要促成本地龙头企业成为国内外本行业或主导产品的领军,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创造产业产品话语权优势。要积极引荐,帮助企业寻求优秀职业经理人和合伙人参与企业管理。要协调关系,推进企业间协作合作,实现多赢发展。

 

上一篇: 2017年第一期市政协开展“关爱委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活动情况的报告

下一篇: 2016年第一期关于推进我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建议